噪聲污染可能是導致海洋生物早亡的罪魁禍首
文章出處:技術資訊
網責任編輯admin
閱讀量:
發表時間:2020-11-03 09:27
從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聲到工業噪聲,人類制造的噪聲無所不在,充斥著整個世界。
就算處于水下也無法擺脫噪聲的糾纏,就好比船只螺旋槳的呼呼聲會嚴重干擾鯨的聲納系統。
法新社倫敦發表的最新研究表示,被噪聲搞得緊張不安的魚抵御疾病的能力會下降,而長期暴露在噪聲環境下會導致魚提早死亡,這是描述關于人類制造的噪聲對自然界影響的最新一項研究。英國加的夫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噪聲污染已被證明會導致“緊張,聽力損失,行為上的改變和免疫力的影響。”但他們其實知道,噪聲對于抗病能力的方式此前一直“被忽視”。在他們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志的論文中記錄到,研究人員考察了向魚缸播放隨機噪聲對孔雀魚遭寄生蟲感染后所受侵害的影響。
其中一組魚被暴露在連續播放24小時的“短促”噪聲環境中,另一組魚被暴露在這種噪聲連續播放7天的長期噪聲環境中。研究人員對所有魚進行麻醉并讓他們感染寄生蟲,對于短促噪聲組的魚,這一過程在暴露于噪聲環境之后進行;對于長期暴露的這組魚,這一過程在它們暴露于噪聲環境期間進行。研究人員還讓第三組魚(對照組)也感染寄生蟲,但他們被置于一個安靜的魚缸中。
報道指出,研究報告的作者們發現,盡管在17天監測期內,暴露于短促噪音下的魚疾病負擔最重,但長期噪音組的魚更可能提前死亡——在第12天死亡,而其他兩組魚在第14天死亡。
研究報告指出說:“通過揭示短促噪聲和長期噪聲對宿主魚寄生蟲之間相互作用的有害影響,為我們添加了越來越多的相關證據,這些證據表明噪聲污染與動物健康程度降低之間必定存在關聯。”并且這項研究對養魚場具有一定意義,那里養殖的魚類極易感染寄生蟲。
人類越來越了解工業和交通產生的刺耳噪聲所導致的健康負擔。 在對2019年11月發表的各項研究進行整合分析后,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噪聲會影響兩棲動物,節肢動物,鳥類,魚類,哺乳動物,軟體動物和爬行動物的行為。
而在生活中,噪聲對于魚類的影響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
巴哈馬群島上發生了一起17頭突吻鯨集體擱淺事件,其中兩頭突吻鯨死亡。當地海洋生物學家將15頭突吻鯨送回到水里,并將未能拯救的兩頭鯨魚頭部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儲存在冰柜里,運至美國波士頓實驗室進行尸檢。尸檢結果發現,此次鯨魚集體擱淺事件非同尋常。
擱淺事件發生時,一支美國海軍正在附近進行聲吶測試。環保組織者指出,海軍聲吶測試是導致數以千計的鯨魚和海豚死亡的罪魁禍首。
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沃爾夫專門研究水下“聽覺”,她用掃描儀對那兩頭鯨魚的耳朵進行了檢查,希望尋找到突然暴露在極強噪聲環境中引起耳部神經損傷或毛細胞喪失的跡象。然而,她眼前的現象令她大吃一驚:兩頭鯨魚的內耳充滿了血。
目前,環保組織者也已發出警告,稱噪聲污染不僅會干擾海洋哺乳動物,對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也會造成重大影響。聲音,尤其是破壞力較大的噪聲,如打樁機或槍發出的聲響,可能會驚嚇到這些動物,擾亂其行為方式。船舶發出的聲音也會給魚兒們帶來干擾,尤其是在繁忙的沿海地區。
聲吶系統更甚,能嚴重威脅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的生存。隨著海洋開發步伐不斷加快,噪聲污染越來越嚴重。
為控制人為噪聲對水生動物的影響,我們需要清楚地了解噪聲是如何影響海洋生物的。不過,人們對不同的水下生物能聽到何種等級的聲音,或者說,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能否聽到聲音這一事實都知之甚少。
在波瀾壯闊的大海里,聲音無處不在。用心聆聽,就會聽見許多海洋動物的聲音。例如鯨類的鳴叫、海豚發出的“嘰嘰咻咻”的聲音、鯊魚接近時發出的“沙沙”聲以及鼓蝦揮動大鉗子時發出的脆響等。毫無疑問,人類活動正在加劇海洋噪聲污染,如不斷向海洋延伸的工業、海上的交通、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以及頻繁使用氣槍來尋找石油和天然氣的行為等,都會帶來噪聲。噪聲有時會突然爆發,有時則會連續發生,其音頻均超出了自然水平。測量表明,在過去50年中,每隔10年,某些海域的水下背景(噪聲)就會翻一番。
人類制造的聲音大多為低頻聲音,大多數水生動物都能聽見,且在水下傳播很遠,這意味著,人為噪聲在水下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于陸地。突如其來的聲音如氣槍聲,可能會驚嚇到水生動物,迫使它們遠離經常覓食的區域,影響其覓食能力。研究人員對加拿大芬迪灣內的鯨魚進行研究發現,當船只遠離海灣時,鯨魚受壓力刺激分泌的激素水平會降低不少。
那么,海洋動物究竟可以聽見何種等級的聲音呢?研究人員對海豹的耳朵進行檢測。海豹聽覺敏銳,內耳有勃起組織,在水下會充血膨脹,組織內血液的充盈可以將聲波傳至內耳,使得海豹在水下能聽到稍大于陸地上的音頻范圍。
隨后,研究人員也發現了噪聲影響對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的證據。通過觀察烏賊對坦克發出的聲音作出的反應,首次確定了烏賊的聽覺范圍以及對聲音的敏感程度。當烏賊受到威脅時,會依據危險程度選擇噴墨,以改變身體顏色或身體大小來逃生。由于烏賊沒有明顯可辨認的耳朵,許多人都認為烏賊沒有聽覺。不過試驗表明,烏賊是有聽覺的,而且聽覺范圍與魚類似。烏賊會隨著聽覺范圍內各種頻率聲音的變化而舞動觸手,身體顏色也會變來變去,時而絢麗時而暗淡。高音頻會使烏賊噴出墨,將周圍的海水染黑。這種反應的普遍性和顯著性十分令人驚訝,很明顯,烏賊對聲音是有反應的。且這兩種反應都是烏賊面對捕食者時的逃生方式。
不過,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并不能直接感測到聲波,而是在聲波沖擊到身體時才會感測到聲音。不過,鑒于生理結構,無脊椎動物只能感測到較短距離內的聲音,因此人為噪聲可能不會對它們造成太大影響。
研究發現,某些鯨類似乎能忍受一定頻率范圍內的噪聲。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研究發現,當商業船只發出的噪聲干擾到露脊鯨交流發出的聲音時,露脊鯨會改變其交流的音頻。
然而專家指出:畢竟一頭鯨魚能夠發出的聲音是有限的,因此鯨魚對噪聲的適應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人為噪聲繼續加劇,即使鯨魚調整其發聲頻率,也可能不再適應周邊的噪聲環境。近親物種之間,甚至是同一物種不同個體之間,對噪聲作出的反應也大不相同。比如領航鯨,不但不會逃離聲吶噪聲,反而會被其吸引;而抹香鯨大多數時候則會忽略噪聲的存在,盡管聲吶噪聲可能會減弱其捕食能力。
通過檢查兩頭死亡鯨魚的頭部,專家排除了聲吶噪聲直接導致鯨魚死亡的可能性,沒有確鑿證據表明鯨魚耳朵充血一定是聲音引起的。可能是鯨魚潛水時出現了差錯,如上升速度過快或在水底停留時間過久,水壓發生變化時鯨魚未能恰當地調整和適應,從而引起耳朵出血。不過,她認為,即使聲吶噪聲未對鯨魚造成致命一擊,但仍可能引起鯨魚的異常行為,最終導致其死亡。沃爾夫解釋道:“聲吶噪聲一定是驚嚇到了鯨魚,擾亂了其行為方式,我曾目睹過人類與之相似的出血情況。鯨魚試圖逃離噪聲時,可能會突然停止潛水,迷失了方向,進而沖向了海岸。
那么,我們該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免受噪聲污染的影響呢?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可以將動物隔絕在嘈雜區域幾千米外的方式。
研究團隊分別為海豹、海豚和魚量身打造了一個專用設備,該設備在水下會隨機播放列表上的聲音,使得水生生物得以隨著聲音的變化而游動。設備會不定時播放不同聲音并逐漸增大音量,這樣能避免水生生物習慣于某一特定聲音并能將設備本身的干擾因素最小化。在測試過程中,設備會按照物體靠近時頻率增加的節奏增大音量。音量增大對所有哺乳動物而言都極其可怕,這聲音就像警報一樣會吸引它們的注意并促使它們遠離該區域
。到目前為止,這一設備已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家瑞典疏竣公司試圖在水下爆破以擴大港口面積時,使用了這一設備,在爆破后的瓦礫中,人們沒有發現魚群。而其他類似的爆破行為卻造成了數以千計的魚死亡。在荷蘭的風力發電場建設過程中也啟用了這一設備,以保護海豚。該設備還被用于地震勘探。
荷蘭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認為人類可以改進發出噪聲的工業設備,從而控制工業噪聲的破壞性。例如,在地震勘探中,氣槍采用較窄的波束,可以減少海底被聲波擊中的面積。
目前,他正以水下噪聲的主要來源——船只的螺旋槳為研究對象來研究船只發出的噪聲。他發現,通過重新設計船只螺旋槳和船體可減少船只發出的噪聲。船只快速移動時,螺旋槳會產生空化氣泡,當氣泡爆破時會產生沖擊波,類似于鼓蝦揮動大鉗子時發出的脆響。這種“類似鼓蝦的鉗子聲”可擊暈甚至殺死一些小型的水生動物。
專家指出,船只設計師需標注螺旋槳發出的噪聲水平,造船廠也可選擇建造噪聲水平較低的船只。
該聲音研究項目團隊正在繪制北海聲音圖,用于調查研究船只噪聲水平對整個海洋噪聲的影響程度。該圖還將標注生物學家收集到的不同物種的棲息地及其所在深度等信息,從而提醒船只在駛過敏感物種棲息的地區時應更加小心謹慎。今后,船只上的聲吶設備發出的聲音可采用降調而不是升調,因為動物直覺認為音調較低的聲音威脅更小。
目前,相關機構已出臺了有關噪聲水平的管理規定,但目前尚未頒布航運國際通用規則。科學家呼吁公眾關注人為噪聲和動物行為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盡管海洋生物保護剛剛起步,但保護意識會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例如,在美國,軍方在基地進行聲吶測試時,現在會有意識地保護突吻鯨,一旦發現突吻鯨個體,他們會迅速降低聲吶的音調水平。
與幾年前相比,如今海洋的聲音已不再那么神秘。但許多科學家認為他們有責任辨認出會引起動物災難的種種惡劣條件,如多艘船只出現在鯨魚擱淺的密閉海域,并發出聲吶噪聲。專家說:“尸體解剖不可能解釋所有問題。沒有人能主動告訴我們某一動物的歷史,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將每一事實拼湊起來,進行認真分析、判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聲明說,許多海洋生物都是通過聲音獲取環境信息,就像人類對眼睛的依賴一樣。但海洋工業化正加劇海洋噪聲污染,而科學家對此領域卻不甚了解。只有人類對海洋聲音了解得越多,才越有可能與海洋生物和諧相處。
從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聲到工業噪聲,人類制造的噪聲無所不在,充斥著整個世界。
就算處于水下也無法擺脫噪聲的糾纏,就好比船只螺旋槳的呼呼聲會嚴重干擾鯨的聲納系統。
法新社倫敦發表的最新研究表示,被噪聲搞得緊張不安的魚抵御疾病的能力會下降,而長期暴露在噪聲環境下會導致魚提早死亡,這是描述關于人類制造的噪聲對自然界影響的最新一項研究。
英國加的夫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噪聲污染已被證明會導致“緊張,聽力損失,行為上的改變和免疫力的影響。”
但他們其實知道,噪聲對于抗病能力的方式此前一直“被忽視”。
在他們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志的論文中記錄到,研究人員考察了向魚缸播放隨機噪聲對孔雀魚遭寄生蟲感染后所受侵害的影響。
其中一組魚被暴露在連續播放24小時的“短促”噪聲環境中,另一組魚被暴露在這種噪聲連續播放7天的長期噪聲環境中。
研究人員對所有魚進行麻醉并讓他們感染寄生蟲,對于短促噪聲組的魚,這一過程在暴露于噪聲環境之后進行;對于長期暴露的這組魚,這一過程在它們暴露于噪聲環境期間進行。
研究人員還讓第三組魚(對照組)也感染寄生蟲,但他們被置于一個安靜的魚缸中。
報道指出,研究報告的作者們發現,盡管在17天監測期內,暴露于短促噪音下的魚疾病負擔最重,但長期噪音組的魚更可能提前死亡——在第12天死亡,而其他兩組魚在第14天死亡。
研究報告指出說:“通過揭示短促噪聲和長期噪聲對宿主魚寄生蟲之間相互作用的有害影響,為我們添加了越來越多的相關證據,這些證據表明噪聲污染與動物健康程度降低之間必定存在關聯。”
并且這項研究對養魚場具有一定意義,那里養殖的魚類極易感染寄生蟲。
人類越來越了解工業和交通產生的刺耳噪聲所導致的健康負擔。
在對2019年11月發表的各項研究進行整合分析后,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噪聲會影響兩棲動物,節肢動物,鳥類,魚類,哺乳動物,軟體動物和爬行動物的行為。
而在生活中,噪聲對于魚類的影響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
巴哈馬群島上發生了一起17頭突吻鯨集體擱淺事件,其中兩頭突吻鯨死亡。當地海洋生物學家將15頭突吻鯨送回到水里,并將未能拯救的兩頭鯨魚頭部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儲存在冰柜里,運至美國波士頓實驗室進行尸檢。尸檢結果發現,此次鯨魚集體擱淺事件非同尋常。
擱淺事件發生時,一支美國海軍正在附近進行聲吶測試。環保組織者指出,海軍聲吶測試是導致數以千計的鯨魚和海豚死亡的罪魁禍首。
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沃爾夫專門研究水下“聽覺”,她用掃描儀對那兩頭鯨魚的耳朵進行了檢查,希望尋找到突然暴露在極強噪聲環境中引起耳部神經損傷或毛細胞喪失的跡象。然而,她眼前的現象令她大吃一驚:兩頭鯨魚的內耳充滿了血。
目前,環保組織者也已發出警告,稱噪聲污染不僅會干擾海洋哺乳動物,對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也會造成重大影響。聲音,尤其是破壞力較大的噪聲,如打樁機或槍發出的聲響,可能會驚嚇到這些動物,擾亂其行為方式。船舶發出的聲音也會給魚兒們帶來干擾,尤其是在繁忙的沿海地區。
聲吶系統更甚,能嚴重威脅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的生存。隨著海洋開發步伐不斷加快,噪聲污染越來越嚴重。
為控制人為噪聲對水生動物的影響,我們需要清楚地了解噪聲是如何影響海洋生物的。不過,人們對不同的水下生物能聽到何種等級的聲音,或者說,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能否聽到聲音這一事實都知之甚少。
在波瀾壯闊的大海里,聲音無處不在。用心聆聽,就會聽見許多海洋動物的聲音。例如鯨類的鳴叫、海豚發出的“嘰嘰咻咻”的聲音、鯊魚接近時發出的“沙沙”聲以及鼓蝦揮動大鉗子時發出的脆響等。毫無疑問,人類活動正在加劇海洋噪聲污染,如不斷向海洋延伸的工業、海上的交通、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以及頻繁使用氣槍來尋找石油和天然氣的行為等,都會帶來噪聲。噪聲有時會突然爆發,有時則會連續發生,其音頻均超出了自然水平。測量表明,在過去50年中,每隔10年,某些海域的水下背景(噪聲)就會翻一番。
人類制造的聲音大多為低頻聲音,大多數水生動物都能聽見,且在水下傳播很遠,這意味著,人為噪聲在水下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于陸地。突如其來的聲音如氣槍聲,可能會驚嚇到水生動物,迫使它們遠離經常覓食的區域,影響其覓食能力。研究人員對加拿大芬迪灣內的鯨魚進行研究發現,當船只遠離海灣時,鯨魚受壓力刺激分泌的激素水平會降低不少。
那么,海洋動物究竟可以聽見何種等級的聲音呢?研究人員對海豹的耳朵進行檢測。海豹聽覺敏銳,內耳有勃起組織,在水下會充血膨脹,組織內血液的充盈可以將聲波傳至內耳,使得海豹在水下能聽到稍大于陸地上的音頻范圍。
隨后,研究人員也發現了噪聲影響對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的證據。通過觀察烏賊對坦克發出的聲音作出的反應,首次確定了烏賊的聽覺范圍以及對聲音的敏感程度。當烏賊受到威脅時,會依據危險程度選擇噴墨,以改變身體顏色或身體大小來逃生。由于烏賊沒有明顯可辨認的耳朵,許多人都認為烏賊沒有聽覺。不過試驗表明,烏賊是有聽覺的,而且聽覺范圍與魚類似。烏賊會隨著聽覺范圍內各種頻率聲音的變化而舞動觸手,身體顏色也會變來變去,時而絢麗時而暗淡。高音頻會使烏賊噴出墨,將周圍的海水染黑。這種反應的普遍性和顯著性十分令人驚訝,很明顯,烏賊對聲音是有反應的。且這兩種反應都是烏賊面對捕食者時的逃生方式。
不過,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并不能直接感測到聲波,而是在聲波沖擊到身體時才會感測到聲音。不過,鑒于生理結構,無脊椎動物只能感測到較短距離內的聲音,因此人為噪聲可能不會對它們造成太大影響。
研究發現,某些鯨類似乎能忍受一定頻率范圍內的噪聲。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研究發現,當商業船只發出的噪聲干擾到露脊鯨交流發出的聲音時,露脊鯨會改變其交流的音頻。
然而專家指出:畢竟一頭鯨魚能夠發出的聲音是有限的,因此鯨魚對噪聲的適應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人為噪聲繼續加劇,即使鯨魚調整其發聲頻率,也可能不再適應周邊的噪聲環境。近親物種之間,甚至是同一物種不同個體之間,對噪聲作出的反應也大不相同。比如領航鯨,不但不會逃離聲吶噪聲,反而會被其吸引;而抹香鯨大多數時候則會忽略噪聲的存在,盡管聲吶噪聲可能會減弱其捕食能力。
通過檢查兩頭死亡鯨魚的頭部,專家排除了聲吶噪聲直接導致鯨魚死亡的可能性,沒有確鑿證據表明鯨魚耳朵充血一定是聲音引起的。可能是鯨魚潛水時出現了差錯,如上升速度過快或在水底停留時間過久,水壓發生變化時鯨魚未能恰當地調整和適應,從而引起耳朵出血。不過,她認為,即使聲吶噪聲未對鯨魚造成致命一擊,但仍可能引起鯨魚的異常行為,最終導致其死亡。沃爾夫解釋道:“聲吶噪聲一定是驚嚇到了鯨魚,擾亂了其行為方式,我曾目睹過人類與之相似的出血情況。鯨魚試圖逃離噪聲時,可能會突然停止潛水,迷失了方向,進而沖向了海岸。
那么,我們該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免受噪聲污染的影響呢?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可以將動物隔絕在嘈雜區域幾千米外的方式。
研究團隊分別為海豹、海豚和魚量身打造了一個專用設備,該設備在水下會隨機播放列表上的聲音,使得水生生物得以隨著聲音的變化而游動。設備會不定時播放不同聲音并逐漸增大音量,這樣能避免水生生物習慣于某一特定聲音并能將設備本身的干擾因素最小化。在測試過程中,設備會按照物體靠近時頻率增加的節奏增大音量。音量增大對所有哺乳動物而言都極其可怕,這聲音就像警報一樣會吸引它們的注意并促使它們遠離該區域。
到目前為止,這一設備已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家瑞典疏竣公司試圖在水下爆破以擴大港口面積時,使用了這一設備,在爆破后的瓦礫中,人們沒有發現魚群。而其他類似的爆破行為卻造成了數以千計的魚死亡。在荷蘭的風力發電場建設過程中也啟用了這一設備,以保護海豚。該設備還被用于地震勘探。
荷蘭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認為人類可以改進發出噪聲的工業設備,從而控制工業噪聲的破壞性。例如,在地震勘探中,氣槍采用較窄的波束,可以減少海底被聲波擊中的面積。
目前,他正以水下噪聲的主要來源——船只的螺旋槳為研究對象來研究船只發出的噪聲。他發現,通過重新設計船只螺旋槳和船體可減少船只發出的噪聲。船只快速移動時,螺旋槳會產生空化氣泡,當氣泡爆破時會產生沖擊波,類似于鼓蝦揮動大鉗子時發出的脆響。這種“類似鼓蝦的鉗子聲”可擊暈甚至殺死一些小型的水生動物。
專家指出,船只設計師需標注螺旋槳發出的噪聲水平,造船廠也可選擇建造噪聲水平較低的船只。
該聲音研究項目團隊正在繪制北海聲音圖,用于調查研究船只噪聲水平對整個海洋噪聲的影響程度。該圖還將標注生物學家收集到的不同物種的棲息地及其所在深度等信息,從而提醒船只在駛過敏感物種棲息的地區時應更加小心謹慎。今后,船只上的聲吶設備發出的聲音可采用降調而不是升調,因為動物直覺認為音調較低的聲音威脅更小。
目前,相關機構已出臺了有關噪聲水平的管理規定,但目前尚未頒布航運國際通用規則。科學家呼吁公眾關注人為噪聲和動物行為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盡管海洋生物保護剛剛起步,但保護意識會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例如,在美國,軍方在基地進行聲吶測試時,現在會有意識地保護突吻鯨,一旦發現突吻鯨個體,他們會迅速降低聲吶的音調水平。
與幾年前相比,如今海洋的聲音已不再那么神秘。但許多科學家認為他們有責任辨認出會引起動物災難的種種惡劣條件,如多艘船只出現在鯨魚擱淺的密閉海域,并發出聲吶噪聲。專家說:“尸體解剖不可能解釋所有問題。沒有人能主動告訴我們某一動物的歷史,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將每一事實拼湊起來,進行認真分析、判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聲明說,許多海洋生物都是通過聲音獲取環境信息,就像人類對眼睛的依賴一樣。但海洋工業化正加劇海洋噪聲污染,而科學家對此領域卻不甚了解。只有人類對海洋聲音了解得越多,才越有可能與海洋生物和諧相處。